时间:2022/8/17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北京治皮肤科好医院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zhiliao/150708/4652392.html

来源:第一财经

原标题:阳朔废弃糖厂改造后爆红如何在乡村打造新文化地标?

作者:吴丹

[在老建筑的空间内搭载艺术,用艺术引流,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。东景缘、糖舍、上生新所,都是在老建筑的框架下,注入当代建筑美学,并纳入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。]

“3、2、1!”时钟指向新年零时,建筑师郭廖辉设计的“入木火塘”装置准时被点燃,烟花冲向夜空,漓江两岸的喀斯特群山在忽明忽暗的火光中浮现。两排神殿立柱般的水泥老桁架被照亮,火焰在泳池里倒映出变化无穷的光影,如同一个超现实的露天剧场。这是广西阳朔糖舍持续了两个月的“糖火艺文祭”的高潮与结尾,也寓意着辞旧迎新。

过去两个月里,包括北大教授戴锦华、民谣音乐人小娟山谷里的居民等艺术家、音乐人、学者纷纷来到糖舍,以接连不断的讲座、摄影展、音乐和舞蹈演出,连同郭廖辉在泳池边设计的装置、艺术家刘佳玉在喀斯特花园岩壁上做的山体三维投影个人艺术作品,将这家爆红网络、获奖无数的酒店,变成阳朔乃至桂北的新文化地标。

法国建筑杂志《’A’A’》曾以糖舍为封面,评价这个地处漓江沿岸的建筑群“发现和揭示了一个世界的精神”。

发现这个世界的人,是糖舍的创始人杨晓东。年,他在自驾时意外闯入这片长满荒草的废墟。这里是上世纪60年代兴盛一时的阳朔老糖厂,因生态保护原因,于上世纪90年代被关停。

站在曾经运输甘蔗的废弃老桁架之间,塔可夫斯基电影《乡愁》的场景突然涌入杨晓东脑海,“我就想,是不是能用这种类似哥特教堂的立柱,做成一个作品。”

整整12年时间,朽壁残垣被一点点复原。受杨晓东之邀,建筑师赵崇新、董功,设计师琚宾纷纷来到这里,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感受,静下心来打磨,将这个稀缺之地做成一个连接了工业遗迹与现代建筑空间的作品,用琚宾的话来说,“将艺术性做到极致”。

“中国农村对建筑师来说,最有意义的不是要盖美的建筑,或者在一个非常美的乡村环境里建造场所为城市里的人提供消费。”建筑师董功曾说,糖舍的改造只是乡村建造的一部分,更有意义的是要通过建筑,指向农村生活,并和当地村民建立关系。

如何与当地建立联系,“糖火艺文祭”是尝试和实践。在杨晓东的设想中,“糖火艺文祭”不仅增添当地艺文活动的丰富性,更会成为桂北文化生态的一部分。

老糖厂涅槃重生

杨晓东的本业是做风险投资的,但在朋友眼里,他更像一个艺术家。他爱摄影,专门去北京电影学院学大画幅摄影。爱电影,投资了小成本文艺片《开往春天的列车》。

20年前,杨晓东就师从当时在北影的教授冯建国学习大画幅摄影,一起跑到西藏拍片。冯建国告诉他,好的摄影都来自于电影。于是他沉溺于欧洲文艺片中,从费尼尼、安东尼奥尼看到塔可夫斯基,研究这些文艺大导演的一个个诗意长镜头。

热爱旅行的他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文艺片为向导,把电影拍摄地当作旅行目的地,动辄背着数十公斤重的三脚架和摄影器材飞到欧洲。在意大利锡耶纳,他独自开着车,遍寻塔可夫斯基当年的电影取景地,跟随影片,拍下经典画面。他对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很熟悉,以至于第一次闯入废弃的阳朔老糖厂,就被眼前所见震惊。

站在破旧的老桁架下,他感觉,这就是《乡愁》结尾中那间荒废的哥特教堂。影片男主角安德烈点一根蜡烛,走进废弃的教堂中央,镜头拉远,一片水塘倒映出教堂立柱。杨晓东低下头,竟也看到雨后的倒影。

“我本来就是酒店发烧友。如果我们也能做一个酒店,不需要跟别人解释,就拿一张泳池的照片,就是最好的品牌营销。”他想到,斯里兰卡的一家度假村,仅凭一个可以眺望狮子岩的巨大无边泳池,就成为全世界度假酒店争相效仿的模板。

要打造心目中的场景,杨晓东先后邀请了三位最出色的中国本土建筑师。

曾一手修复了上海老场坊的设计师赵崇新最先来到这里,他本着修旧如故的原则,完成部分旧厂房修复,定下了最初的园林景观布局和建筑框架。斑驳的门窗、粗粝的青砖和依然有着锈迹的楼梯都被保留下来,厂房外具有时代气息的口号“艰苦、奋斗、勤俭、建国”也留存在墙面。

之后是直向建筑创始人董功入场,他与水平线空间设计总监琚宾合作,将过去的车间、锅炉房改造为餐厅、酒吧、书吧与画廊,又增加了包含间客房的灰白色混凝土建筑,设计克制而简洁。

12年的打磨,在做酒店行业的人看来不可思议。但对杨晓东来说,这不算长。当然,亲自下工地很煎熬,也有濒临崩溃的时候。从挖土种树起高楼,到铺设泳池陈列试营业,到开业第二天遭遇洪水,糖舍的涅槃重生之路走得漫长又坎坷。

老建筑变身艺文空间

年,建筑师董功带着糖舍、海边图书馆和船长之家三件代表作赴威尼斯建筑设计双年展。糖舍和海边图书馆,都是一度爆红网络的作品。董功的设计思路是,建筑是自由空间,也是灵魂探索之地。杨晓东也在考虑,糖舍与人和内容的互动,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可能性?

当他策划推出“糖火艺文祭”,邀冯建国教授来办摄影展时,教授想起20年前两人在西藏的艰苦拍摄经历,“他想办艺术节的种子,可能在那个时候就种下了。”对酒店业而言,尝试做小型艺术节,成本高、头绪繁杂。杨晓东很有信心,“我是做风险投资的,风投是短期收益,酒店是长期收益。靠文艺盈利是很难,但我不急。”

去年12月,戴锦华听闻糖舍取自《乡愁》,特地到访。她与电影人叶静、大提琴家宋昭、音乐人小娟山谷里的居民、声音艺术家春晓一起,开启了一场四天三晚的电影与音乐之旅。

这场名为“心游糖舍”的活动组织了30多位学员,大家一起重温《乡愁》,又听戴锦华解析《乡愁》,台下还坐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榕、三联主编李鸿谷、建筑师董功等。

那几天,戴锦华与大家在糖舍游荡,发现这个因《乡愁》而起势的空间非常独特,桁架如同一个镂空的水泥壳子,制造出很多空间线索,让人不禁再次回味起影片,“这是塔可夫斯基电影最重要的造型特征。”

“这就是文化的吸引力。”杨晓东说,在老建筑的空间内搭载艺术,用艺术引流,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。无论是东景缘、糖舍,还是上海刚开幕的首家茑屋书店的所在地上生新所,都是在老建筑的框架下,注入当代建筑美学,并纳入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。

因为糖舍,已经有无数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,给阳朔县带来经济助推力。很多人直接找到杨晓东,喊他“厂长”,邀请他去看看那些濒临倒闭或已经废弃的工厂,希望他能继续妙手回春。“这个废弃场地的活化,以及大家的理想和审美,影响了当地人。这两年,我起码看了四五十家工厂。”杨晓东有很浓的工业时代情节,但要改造出下一个糖舍,并不容易。他正在筹备的新项目中,有武夷山舍,也有位于安徽黟县的碧山云舍,后者取自李白的诗“问余何意栖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闲”。

目前,糖舍的文化艺术活动已排到年六月。杨晓东还想在糖舍做艺术家驻留孵化计划,邀约艺术家驻扎,寻找灵感进行创作。在他长远的设想里,糖舍不仅让住客畅享悠闲假期,感受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旅程,更可让当地人参与其中,体验类型多样的艺文活动。在这个可塑性极强的场域空间,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,“糖火艺文祭”也将成为一种新的时代表达。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1212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